福州市聚焦数字化转型与治理能力提升,通过机制创新、场景引领、项目统筹三大抓手,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治理精细化、发展可持续化,逐步构建起“全域联动、深度协同、共建共享”的新城建格局。
一、三轮驱动,构建创新协同机制
创新建立“试点先行+上下联动+全域规划”衔接机制,将零散创新转化为系统性制度供给,实现从碎片化探索迈向全域化布局的跨越。
(一)试点先行,打造三大标杆示范。以关键领域场景突破为牵引,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示范成果。一是打造全国首个城区水系联排联调治理样板,集成“五情联动”的一张图作战体系,城区排水防涝应急处置效率提高50%。二是建成全省首个规模化智能网联道路建成区和自动驾驶场景落地示范区,开放智能网联车辆测试道路累计192公里,“萝卜快跑”无人驾驶进入示范应用阶段。三是创新智慧社区治理示范路径,建成福州市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平台,汇聚治理53万个市场主体、37万栋楼宇等数据,实现1920个便民服务机构落图管理。
(二)创新“上下联动”机制,构建全域协同格局。建立“自上而下统筹引领+自下而上反馈协同”双向工作模式,强化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联动。由市住建局牵头,与城管委、大数据管理局等30余个部门深度协同,系统梳理智能道路设施升级、地下管网监测、智慧住区改造等重点项目60余项,逐项明确责任单位与实施标准。
(三)全域规划,系统升级顶层设计。2023年,在“新城建”试点工作收官、新阶段工作蓄势待发之际,着眼试点经验的“回顾与转化”与新阶段工作的“聚焦与升级”,启动福州市“新城建”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系统评估并整合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新区智脑1.0建设等24项试点创新成果,全方位谋划新城建工作新路径。
二、目标引领,打造五大应用场景
积极响应《中办 国办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数字住建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战略部署,聚焦大系统共治、大数据慧治及大服务惠民工作目标,着力5大应用场景,推进15项重点任务,涵盖建筑智能化运营、项目数字化管理、智慧低碳治理等领域,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探索可复制的、可推广的福州经验。
(一)打造全屋智能场景,构建数字家庭新生态。聚焦房屋建筑智能化,以“好房子”建设为牵引,推进三项创新:一是发展智能便捷数字家庭服务,建设开放互联的数字家庭基础平台;二是发展智能化装配式装修服务,构建“菜单式”装修服务体系,依托BIM数字孪生技术提供所见即所得的装修体验;三是发展韧性低碳的建筑智慧运维,集成结构安全、能耗感知设备,打造建筑动态监测体系,实现建筑韧性低碳运维。
(二)创建完整社区样板,探索智慧低碳新范式。以社区与重点片区治理为抓手,实施两翼联动:一是建设便民服务、安全防护等嵌入式智能设施,推动社区向智慧住区转型;二是打造片区级低碳解决方案,推进多能协同供能系统建设与超低能耗建筑改造,形成能源智慧利用示范。
(三)深化BIM全链应用,推动建设管理数字化转型。围绕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实现三大升级:一是推广BIM模型智能审查,替代传统施工图审查;二是构建智慧工地监管体系,覆盖人员、设备、环境全要素数字化巡查;三是推行BIM数字化运维管理,支撑工程项目动态监测与智能决策。
(四)强化城市生命线韧性,构筑立体化安全防线。构建全域安全防控网络,突出四维保障:一是提升地下管网安全韧性能力,构筑保障地下管网生命线安全韧性运行的智能感知监测防线;二是升级城市水系科学调度应用,打造集扫描测绘、水质监测、日常巡查及应急处置的智能水路;三是提升城市空中安全保障能力,打造支撑城市安全运行的低空智联防线;四是提升道路生命线保障能力,建设智能网联道路智能感知监测设施及桥梁隧道感知网络。
(五)创新智能体检模式,赋能城市更新全过程。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三大支撑:一是通过智能感知与元宇宙技术,构建虚拟空间驱动的城市更新运营新生态;二是构建“精准体检+靶向更新”的智慧决策管理框架,为城市更新管理项目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全过程监管体系,实现更新项目的全过程监管。
三、项目统筹,健全三项保障举措
统筹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构建“分步实施强基础、分区示范树标杆、多元筹资促循环”三位一体保障体系,以全链条、多维度资源整合推动规划蓝图转化为实景图,确保顶层设计与项目落地有效衔接。
(一)实施“分步攻坚”策略,精准突破关键领域。制定“近期迭代+远期布局”双线计划。推进既有设施迭代升级,近期重点推动一批已有基础的设施升级,包括智慧住区智能化升级、城市生命线韧性提升、建设项目数字化管理升级等。远期超前布局新兴场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数字家庭、房屋建筑监测、低碳片区、低空基础设施及智能无人船等应用场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短期内暂未启动实施的项目,采取“灵活留白”策略,科学预留建设空间与条件,为未来技术迭代与场景升级预留充足余地。
(二)深化“分区示范”路径,打造全域推广样板。按照“以点强链、聚链成面、全域联动”的统筹推进思路,依托各区禀赋优势建立差异化示范项目库,遴选具备产业基础、资源配套、治理效能三重优势的重点片区,开展典型应用场景示范建设,靶向推进基础设施、城市治理、民生服务、数字经济等各领域创新,以点带面加快市区协同创新,确保“特色场景可转化、片区经验可复制、全域成果可量化”。
(三)探索“多源资金”渠道,实现规划落地闭环。建立以财政资金为杠杆、社会资本为主体、金融工具为支撑的多维投融资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及各类试点、示范、配套项目。通过城市更新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市场化融资等组合拳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资金池-项目库-政策包”联动配置,构建从空间规划到项目运营的全生命周期资金平衡机制,保障规划高效落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